尤瑞·若克瑞恩Ulrich Ruckriem 2003
总之,同样是让石材等材料来说话,周嘉政与李禹焕等人所要阐述的内容有着很大不同。李禹焕他们更多地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周嘉政则更多地关心自然与人类的现实危机。不仅如此,在让材料说话的“语气”上他们也是各具特色。李禹焕、尤瑞·若克瑞恩的“语气”平和理性,作品呈现出宁静肃穆之感,而周嘉政、理查德·朗的“语气”则浪漫、感性,作品展示出优美壮丽之态。
我们再比较一下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的语言形式,或许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他们作品的不同特点,即,李禹焕和尤瑞·若克瑞恩的作品语言形式偏于“简”,周嘉政和理查德·朗的作品语言形式偏于“繁”。不同的语言形式特点与他们不同的创作过程有着密切关系。李禹焕和尤瑞·若克瑞恩的“简”在创作中主要靠“想”、靠设计来实现,“想”出来的作品总是井井有条、恰到好处。而周嘉政和理查德·朗的“繁”在创作中主要靠“做”、靠直觉来实现,“做”出来的作品有时则能“艳遇”神笔,偶涉浑然天成之境。李禹焕和尤瑞·若克瑞恩的作品在想好、设计好之后,只需指挥搬运工和切割人员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实现和展示他们的思考即可。而周嘉政和理查德·朗的作品是做出来的,他们身体力行、直接用肢体参与作品创作。理查德·朗从野外搬来碎石块、优雅地摆放出圆圈的形状,我们可以想象,艺术家一定非常享受他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原本是散落在野外的无序的石块,当它们被艺术家极简单地摆放(艺术加工)后,显示出了平时不为人们所察觉的美,他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出与周嘉政近似的主题——人类要珍惜大自然(第一自然)、要维护人类文明(“第二自然”)。周嘉政的作品创作过程更像是一场“战斗”,他曾给我描述过他在铸造工厂浇注这些作品的情形。当滚滚的金属溶液注入内有树桩的塑好的模具里,顿时,金属溶液灼燃树桩的爆裂声和呛人的浓烟从模具里喷出,为了使金属熔浆瞬间冷却定型他还必须及时地用冷水浇灭燃烧的火焰,爆裂声、焦烟、水蒸气并发,好似一个战场,这些《第二自然系列》雕塑作品就是这场战斗的“成果物”。我们可以想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激动与兴奋的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留下痕迹、一种激烈冲突后留下的生动而强烈的痕迹。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这种痕迹好似材料语言中的“感叹号”,让我们警惕大自然灭顶之灾的到来,再次去思考“人定胜天”的是非。
李禹焕 1999
周嘉政与理查德·朗虽然作品的主题相似,且同样身体力行并显示出“繁”的语言形式特点,但各自作品语言的阐述角度却截然不同。理查德·朗在展览场所精心地摆放石块,是要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大自然平凡而又特殊的美;周嘉政则是采用往自然物体上浇铸炽烈的金属熔浆的方式表达出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展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博弈的凄美。理查德·朗的作品洋溢着轻松典雅、朴实而高贵的情趣,周嘉政的作品则充满着凝重炽烈、既原始又现代的激情。
总之,就周嘉政《第二自然系列》作品的创作手法及其语言形式来看,也许他有意识地要在雕塑语言上有所革新,也许他并没有刻意关注雕塑语言形式的命题,仅仅是由于他急切地要表达对于环境危机的关切才采用了上述手法。但不管怎样,就作品的结果而言,他所运用的方式与他要表达的主题非常吻合。他的作品既表现了当今人类所关心的主题,同时又涉及到了雕塑艺术中语言形式的一些基本问题。
对于我来说,还有另外一番感受。周嘉政的作品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沧桑感,绝望与信念在作品中交织纠结,凄凉而壮美,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有气质,一种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责任感和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人文情怀。
最后,作为题外话,周嘉政常对我说,中国艺术家应该而且已经可以和西方艺术家同等对话了。我以为,这种对话既可以在现实艺术活动中实现,也可以发生在我们观者的体验、记忆和观赏的虚拟时空里。我在文章中将周嘉政与李禹焕、尤瑞·若克瑞恩和理查德·朗的作品相互比较,也是想形成一种艺术对话。我相信,艺术家们不仅通过他们的作品道出了各自对于世界、自然、人类等的理解、感悟和思考,同时也会在这种“对话”中撞击出新的艺术火花。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