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系列 之四
“本来使用石头做作品是想要超越时代,然而,引用的方法、放置的形式和组合的匠心又都必需根据自己当下的环境和所能采用的手法来做出决定。艺术家的目的并不是要让石头更像石头,也不是要让石头像某种形象、或像雕塑,而是要透过石头,穿越石头,并通过眼前的东西去洞见更开放的世界”。
“我的作品和他们两人的作品也有很不同的地方。尤瑞·若克瑞恩(Ulrich Ruckriem)和理查德·朗(Richard Long)作品里的石头虽然取自于某个特定的地方,但是,它们终归是作为一般性的石头而存在着,石头的个别性并没有被强调出来。当然,他们两人从一般概念出发来确立石头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石头是极为透明的。(这里指:其作品中的石头是作为一般概念中的石头而存在的,并非作为某个具体物存在着---笔者注)因此,石头在空间里的不同摆放方式不会引起对作品的不同感受。相比之下,我使用石头时,虽然无所谓石头一定得是什么形象或形状的,但也不模糊地把石头一般化,也就是说,那块石头就是那块具体的石头。这种不透明的个别的存在物能够更直接地与观者对话,从而超越(石头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让我们和外界的联系更加真实。石头和铁板的组合、以及形成的空间关系使物体更能显示其本身的个别性,更加强化物体的具体存在”。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 1996
“不管怎样,尤瑞·若克瑞恩(Ulrich Ruckriem)和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和我都不关心石头的意义和石头的存在,也远离那种把作为雕塑的石头封闭在空间里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眼前的作品,使人们能用更新鲜更刺激的眼光看现实,打开通向无限的联动世界之门”。
从李禹焕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禹焕试图通过具体物质材料间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的对比来阐述人在观察自然时的新看法,并“打开通向无限的联动世界之门”。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尤瑞·若克瑞恩的作品是以大块切割后的原石暗示出自然法则与人为加工法则的博弈(石材材质和切割痕迹);理查德·朗的作品则是以重新放置碎石块的手法来展示出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着的自然物体的优美形态。应该说,他们三位都非常成功地用原材料直接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不过,对于不少人来讲,要理解他们作品所表达的寓意或许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周嘉政的作品更明白易懂一些。周嘉政将这批作品命名为《第二自然系列》,从题名或许就不难了解艺术家想要讲的事情。他的意思应该是说,如果我们称造物主创造的大自然为“第一自然”的话,那么今天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再是造物主所创造的那个“第一自然”了,而是一个在“第一自然”之上又增加了“人造自然”的“自然”,周嘉政把它称为“第二自然”。他的雕塑作品也清晰明了地表现出了两个自然的寓意。譬如,在由天然卵石和金属熔浆构成的雕塑作品中,暗金色(铜本色)的铜金属以熔浆状自上而下凝固在卵石上,铜浆里夹杂着好像还未溶化尽的金属齿轮什么的;又如,以树干为主体的作品中,金色的(铜本色)黄铜溶浆灌顶于树木枝干,成顺势而下的凝固状,铜熔浆里也夹杂着齿轮类的铁金属部件。其中,天然材料的卵石和树木象征着“第一自然”,而用于灌顶的金属熔浆及齿轮类的铁和铜等又与卵石、树木等天然材料共同构成了“第二自然”。而他采用金属熔浆往天然材料上灌顶的形式则进一步强化了他所要表达的寓意:在我们的生活中,唯有第二自然保持平衡人类才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然而现在,天然的部分与人为的部分正在失去平衡,第一自然有着遭灭顶之灾的危险,第二自然也会随之荡然无存,人类已经到了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行为与做法的关键阶段!一种危机感、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从这些作品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强烈地直诉给我们观众。就环保主题而言,这种原材料自身的直接倾诉或许比传统的雕塑造型语言更能打动人们的心。可以说,这种直诉是有力的、成功的,其效果是雕塑的造型语言所无法达到的。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