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
无论是希腊雕塑的壮美、米开朗琪罗的悲愁、罗丹的缠绵、亨利·摩尔的悠远,还是刘开渠的雄壮、杨剑平的神思奇想(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雕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都是对不同材料进行了“雕或塑”的艺术加工后才表现出其作品意境的。与此同时,为了让精神与意境的表达能够完美、物质造型能够更长久地存在下去,艺术家们选择材料时,也会考虑和重视材料的耐久性、易雕琢性和美观性等诸属性。比如,一块大理石在罗丹手里转变为少女洁白柔嫩的肌肤,笨重的铜块在亨利·摩尔的制造作坊里转化为光滑圆润的变形人体,花岗岩石在刘开渠的石凿下凸显出革命烈士们的奋战身姿,不锈钢材在杨剑平那里转化成为奇想世界里的精灵……;各种各样的材料经过雕塑家“雕或塑”的艺术加工,转变成了“少女的肌肤”、“变形人体”、“奋战身姿”、“世间精灵”。在这里,我们看到,艺术家对于造型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材料是依附于艺术造型而存在的。换言之,在以往的雕塑作品中,造型与材料显示出明确的主次关系,通常是造型为主,材料为辅,材料为造型服务,造型通过适当的材料来实现其形式所要表现的东西。通常,雕塑作品引起观者注目的并不是作品的原材料,而是加工后的艺术造型,原材料是依附于艺术造型才得以存在的。我以为,这就是古今雕塑作品形式的主旋律,即以造型来说话。
第二自然系列 之一
然而,在周嘉政的《第二自然系列》作品中,这种 “以造型来说话”的“声音”却很微弱。他对原材料几乎没有进行什么人为的、刻意的“雕或塑”,他似乎在尽量保持原材料本来的材质和形状,卵石还是卵石,铜还是铜,铁还是铁,树干也还是树干。周嘉政对这些原材料的“无为而治”,使他的雕塑在观众眼前呈现的是原材料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凹凸丰富的立体团块或扭动夸张的形体线条。我想,我从他的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与一般雕塑不太一样的“异质感”大概就源于此吧。或许可以说,周嘉政有意无意地采用了材料引领造型的创作手法,他在尽量减少用“雕或塑”的手法进行雕塑造型的同时,极力强化原材料本身的形态展示,把原材料及其形态作为雕塑形式中的主要语言要素来阐述和表现其作品的寓意。由于其作品的主体材料均选自于自然界的石头、树干等,它们都是千姿百态、没有重样的,从而使得这些作品的形态具有显著的唯一性特征。不仅如此,周嘉政的这组《第二自然系列》作品不能再翻制,就作品本身而言也是属于“唯一的一件”。一般来讲,雕塑作品都是可以翻制的,就不可翻制这一特点而言,他的这组作品与无法完全复制的装置艺术更为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周嘉政的这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又具有“混搭”的特点,作品一方面保留了雕塑的独立性和物体感的形式特点,另一方面又放弃了“以造型来说话”的雕塑语言特征,改为“让材料来说话”,致使其作品具有了与装置艺术相接近的唯一性和不可翻制的特点。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